查看原文
其他

太原记忆:一座城隍庙,半部太原史

行政区 2022-04-02

  凡有老城必有庙,有庙就有城隍庙。太原也不例外,但咱太原的城隍庙历经几朝帝王敕封,除京城外,在众多城隍庙的群里,级别最高,名气最大!太原城里有条历史悠久的老街,过去老一辈的太原人都叫它是城隍庙街(现在的城坊街)。顾名思义,就是这条老街上有座太原城隍庙。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古人称有水的护城壕为“池”,无水的护城壕为“隍”,所以守护城池的神也就故名为“城隍”。城隍神上对玉皇大帝负责,下辖阎王财神土地爷,权力很大。它能剪恶除凶,普降甘霖,还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胜过世间的“人寿保险”,因而人们把它塑为城市的保护神。





  太原城隍庙历史悠久。唐初就有为城隍神建庙塑像的记载。那时,太原城隍庙有了祭祀,香火旺盛,受人尊崇。其中个由就是这里供奉的城隍神像原型是现实中的人,后来城隍神也随着朝代的更替而轮坐。


  太原第一任城隍神是谁呢?据《太平广记》记载,确有“其人奇事”。


太平广


  此人名叫王贾,唐朝太原人,做过婺州参军。王贾儿时沉默寡言,但聪明过人。有一年,他忽然对哥哥说:“不出三天,家中会有大灾,要办丧事了。”过了两天,家中突然失火。其祖母慌乱中昏倒在床上被烧死了。事后,哥哥将弟弟的预卜告诉了伯父,伯父便问王贾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是占卜知道的。他又告诉伯父,太行山南面的沁河湾里有两条真龙,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去看看。伯父生气地说:“你小子可真能胡说八道,得揍你了!”王贾坚持说真有!要去还必须带雨具。于是伯父和大伙儿半信半疑地随他去了,果真见到两条真龙戏水。一会儿,雷鸣电闪,下起了倾盆大雨。伯父和大伙儿惊讶不已,这才知道王贾是个非同凡响的“达人”!后来,王贾替人驱妖捉鬼,手到擒来;预测吉凶,屡屡应验,乃至其身后之预测也都得到验证,因此王贾成了时人的“粉丝”。当太原城隍庙建成之初,他理所当然地被推选为首任城隍神。


  由于城隍神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神,有崇拜没名分,所以唐初的帝王又对城隍神敕封,把它正式列入了行政序列编制,并为其配备了阎王、土地及判官等诸多神灵,形成了在城隍领导下的一套城隍庙班子。宋初,由于杨家将世代忠义报国,威震边关,所以太原城隍神跟着沾光,被特封为“镇边威灵王”,当时的城隍庙建在了开远门(即后来的迎泽门)。

太原城隍庙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更是掀起“造城”运动。传说他生在土地庙,因此对土地和土地的“上级”城隍神情有独钟。他首先以新登基帝王的身份整顿各城隍系统的神位,钦定封号与爵级。太原城隍神重新被敕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威灵王”,官秩为正一品。这职权和级别可是了不得呢,等同于朱皇帝三儿子晋王朱棡。同时诏告天下重建城隍庙,其规模要与当地官署正衙相同,乃至官袍、几案都要一模一样。这样,各地政府就有了“阴”“阳”两个衙门。就在当年,太原府衙选址在今天的城坊西街上重建了城隍庙。当时建成的城隍庙颇具规模,庙舍百间,钟鼓门楼一应俱全,还有大戏台供城隍神看戏娱乐呢。

清代太原城隍庙位置

城隍庙过殿

城隍庙门外牌楼

  根据史料记载,太原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三年 (公元1370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重修。史料记载其占地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庙内有四进院,前院有亭阁,作供奉祭祀场所,中为正殿,内供城隍爷神像,后为寝殿。

 

原城隍庙内神像

  城隍庙坐北朝南,庙院里只留有一进院的正殿(殿里塑有地狱里的各种彩色泥塑)和钟楼、鼓楼。庙院外存有木牌楼三座,古戏台一座。庙院正门有三道门,从东往西与钟楼、鼓楼相接。三座木牌楼的其中一座立在庙门前5米处,另外两座木牌楼横跨在马路的东西两端,古戏台坐南朝北与庙相对。

原西厢房与西北耳亭

迎泽公园内西北耳亭

  昔日太原府城隍庙有双耳亭,东西分列于大殿两侧护持,双亭,似一对孪生。如今,一南一北被分别整体搬迁到了不同公园:五十年代,太原市修建迎泽公园,拆迁了城隍庙的一座耳亭,搬到了公园西门处。另一座耳亭搬迁至今日的龙潭公园西南角。

原东北耳亭
龙潭公园内东北耳亭

  虽说城隍庙是“虚拟世界”,但《明律》却赋予了城隍神监督官员的责任:每届新任太原知府必须先下榻城隍庙,夜晚沐浴之后,祭拜宣誓,并接受城隍神的训诫,次日天亮后方能回“阳”府衙正式上任。此后,辖地内重大事项须向城隍神汇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为城隍大祭,城隍坐轿出府巡察,等等,这都需知府大人亲赴或委派官员出席主持。这下城隍庙可热闹极了。阳间打不赢官司的,有冤无处申告的,还香许愿的,文人墨客即兴题诗的,都积聚到了城隍庙。由此城隍庙的人气、名气渐渐火爆。人气带来了商机,庙会的规模也日趋扩大。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城隍庙要赶庙会唱戏。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物资交流会。城里人的和近郊的农民都要来看戏逛庙会,戏台前面的三座木牌楼上都要搭临时看台,买了票可以上去看戏,多数人看戏还是在戏场上站着或搬把凳子坐着看。庙会除了唱戏,还有跑马卖艺的、变戏法的、耍把戏的、拉洋片的,都集中到庙院西半边地大场子里。大街上搭满了各种各样卖货的布棚,有卖小吃的、卖绸缎的,有估衣的、裁缝的、补锅的、钉碗的,就连卖针头线脑的都有,真是应有尽有。整条老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喧闹声此起彼伏,这样的热闹场面要延续10天半个月。

  从1943年左右开始,庙院就改为它用了,每年一次的庙会也随着销声匿迹了。

1929年平民工厂位置图

山西平民工厂

  民国二年,太原军zf除旧布新,革除传统封建祭祀,城隍庙内诞生了太原第一座生产棉毛制品的轻工企业——平民工厂,后来成了阎锡山统辖下的印刷厂,到1948年左右,解放军围困太原城那段时期,阎锡山的部队说是要加强城防工事,需要木料,就把城隍庙前的古木牌楼和古戏台的木料拆走了。就连我们住的这条老街各个院里住户家的门板也被当兵的强行搬走了。这些被拆掉的木料,实际上多数是被当兵的烧火做饭、取暖用掉了。

  1945年成为阎锡山统辖下的印刷厂,城隍庙街改称城坊街,那时庙宇建筑仍在。

  1949年,太原解放后,印刷业重组,几个小印刷厂并入西北印刷厂,改名为太原印刷厂。太原印刷厂重修厂门,主殿、配殿、后殿及膳用房,全部为装订车间占用,殿宇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拆。

2000年的城隍庙俯瞰图

  在2008年龙潭片区旧城改造时,只存留的两座残损的钟楼和鼓楼及东配殿,见证着太原城隍庙的往昔岁月。

  2010年,太原市政府对城隍庙遗存建筑进行了修复,东配殿保存了原来的木构架,重修重檐歇山顶形制的钟楼、鼓楼,周边修建了城隍庙遗址广场。

城隍庙美食街

城隍庙雪景

城隍庙现状

  从明清时的祭祀中心,到近现代的工业厂房,再到挂牌成为“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原城隍庙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见证着斜对过的解放大楼、搬走的动物园、从繁华到宁静的城坊街、城坊东街、坡子街的菜市、杂货市、服装百货街市。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有其深深的时代印记,而它兴衰存亡的命运也是由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

  民国初年直至今日才重现"昔日风采"。历经沧桑的城隍庙侧现了老城人上千年来的喜怒哀乐,真可谓 “一座城隍庙,半部太原史。

综合:山西文博会太原腔调  太原道 最美太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